AI崛起、行業(yè)更迭、技能貶值……今天的“鐵飯碗”可能明天就消失。固定思維的人害怕變化,成長思維的人擁抱變化,把每一次挑戰(zhàn)當作升級的機會。
用成長思維,把未知變成機會,把挑戰(zhàn)變成養(yǎng)分。
“你不是沒有成長,你只是在扎根?!?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人的思維方式大致分為兩種:
固定思維(Fixed?Mindset):認為能力是天生的,失敗意味著“我不行”,因此害怕挑戰(zhàn),容易放棄。
成長思維(Growth?Mindset):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失敗只是暫時的反饋,因此愿意嘗試,持續(xù)精進。
我們常常被各種焦慮裹挾——職業(yè)瓶頸、同齡人壓力、知識焦慮、生活的不確定性……面對這些挑戰(zhàn),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抱怨,而真正能破局的人,往往擁有一種共同的思維方式:成長思維(Growth?Mindset)。
以下三個成長思維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示:
所謂寬門,就是簡單模式。所謂窄門,就是硬核模式。
大多數(shù)人總是習慣性地選擇寬門,因為那是一道容易的路,但往往容易的路上人會很多,最后擠滿了競爭者,越走越難。
太平坦的路,看似毫不費力,實則埋下隱患。
真正厲害的人,明白唯有堅持“窄門思維”,方能掌握好人生。
窄門思維,就是選擇大多數(shù)人不愿走的路。
這意味著剛開始荊棘滿布,只能苦熬堅守,但是一旦跨過去,未來將是“海闊天空”。
窄門思維的本質是做艱難卻正確的選擇,在自己認知范圍內,尋找別人看不到、不想做的事情,結合自己的特長,不斷突破。
敢于主動選擇困難,走一條更難走的路,是一種真正的智慧。
能夠跟上時代變化的人,都始終保持窄門思維,不斷挑戰(zhàn)新事物,使人生的路越走越寬。
非線性效應是指結果無法直接估計、不呈直線分布。
掌握“非線性思維”就是要大膽試錯,不斷嘗試。
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利用好逐漸積累的經(jīng)驗,可以用越來越小的成本,獲得越來越大的收益。
失去的東西有限,得到的東西卻無限。
在小說《人生》中,窮學生馬栓復讀三年連預考都沒考過,坐在地上崩潰撕書,沒臉回家見父母。
同村的巧珍鼓勵他:
“這天底下哪能沒路走,高考這條路走不了,說明是老天爺給別人的路,不是你的,你有自己的路。”
頓悟的馬栓不再執(zhí)著于高考這條路,回到家跟著父親學制陶,寫文案、印傳單,和酒廠達成合作。
銷量大增后,馬栓建起了窯廠,帶著全村一起干,成了土專家,當上了萬元戶。
假若沒有失利后的勇敢嘗試,馬栓可能一直沉溺于“我太沒用”的痛苦之中。
而他勇敢一試,不僅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路,還帶著全村人一起過上了好日子。
人的成長和成熟,都是在不斷嘗試中完成的。
不要害怕走錯,錯了不代表無能,更不意味著人生從此一事無成。
走過的路都是寶貴經(jīng)驗的積累,“冤枉路”走多了,總能發(fā)現(xiàn)通往成功的那一條。
那些試錯所花費的成本,也終將成為人生的資本。
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中,想要不斷成長、取得成功,需要具有“終局思維”。
先去思考想要變成什么樣的人,想要達成的目標,看清自己的終局。
再去構思要實現(xiàn)終局,應該去做些什么事。
在這個過程中,不可能都根據(jù)預設走。
先構思,隨后在做事的過程中加以修正,不斷接近最終目標。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現(xiàn)狀不滿意時,可能并不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是不懂得“以終為始”。
所謂正確的選擇,就是能夠讓你順利通往目標的那個選擇。
聰明人都懂得,運用終局思維,讓選擇擁有目標。
一個人想要持續(xù)精進,便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
跳出“固定型思維”,用“成長型思維”激勵自己,把“我不行”變成“我盡力”,把“我不會”變成“我可以學”。
當我們敢于挑戰(zhàn),不斷發(fā)掘自己的潛在力量,也會愈挫愈勇,快速實現(xiàn)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