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在選擇創業時,老板多方挽留。他也不確定自己創業是否能成功,在他作出決定之前,他做了一個最小化后悔表,“假設自己80歲高齡時,對20歲時沒有創業會不會后悔?”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他不會因為自己沒有成為更高階的職業經理人而后悔,但是如果沒有創業他一定會后悔。
貝佐斯后來還將這種邏輯應用到他的個人生活中,每當他不得不做出重大決策時,他常常會以這種方式來思考問題。?
這其實就是“以終為始”的思考,其最關鍵的就是思考自己在人生接近結尾的時候,最想達成的效果,然后根據這個最終效果去做選擇。?
“以終為始”告訴人們,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暗藏在環境中的機遇,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下功夫。?
而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么,總是在幻想著做些什么,可是卻什么也做不好。?
馬云曾經說過:現在的年輕人是晚上想想千萬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因此,這些年輕人的生活看似很高效,但卻是無意義的。因為他們沒有“以終為始”的概念。以終為始意味著要帶著清晰的目標和價值觀來扮演自己的角色,做人生的選擇。?
我們會發現,越早樹立了人生目標的人,越能夠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和專注,生活和工作也就越有效率。?
在《干法》中,稻盛和夫提出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點火就著的“可燃型”人、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人、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的人。?他認為想要成就某項事業,就必須成為能夠自我燃燒的人。
要想成為“自燃型”人,在熱愛自己工作的同時,必須持有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實際上就是我們人生的“終點”。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這是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給出的成功公式,一個人和一個企業能夠取得多大成就,就看這三個因素的乘積。?
其中,“能力”也就是才能和智商,大部分人的能力是既定的,多半是先天資質;而熱情和思維方式則更多受制于一個人的價值觀,即人生目標。?
當一個人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真正做到“以終為始”,他就能擁有工作的激情和動力,高級的思維方式以及良好的工作心態。
甚至,史蒂芬·柯維認為:安全感與明確的人生方向可以帶來真正的智慧,智慧則能激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