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了新的時代常見病。
消化系統疾病是我國最常見的多發病,據統計,我國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已經升至第三,占人口總數10%-20%,其中我國腸胃病患者約有1.2億,每10個人至少有1-2個人中招。
此外,據2022年全國癌癥報告顯示,全國前十位惡性腫瘤中消化系統腫瘤占到一半,其中消化道相關腫瘤,包括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發病率占惡性腫瘤總發病率近50%,而發病率前五位的腫瘤里有4種都是消化道腫瘤!
消化道疾病已成為影響人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通過胃的蠕動及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對食物進行機械和化學的消化,提供人體所必須的營養,維持身體機能的運轉。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同時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肝臟可參與體內的消化、代謝、排泄、解毒以及免疫等多種環節,尤其是來自胃腸吸收的物質,幾乎全部進入肝臟,在肝內進行合成、分解、轉化、貯存。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占體液免疫的80%,細胞免疫的50%。人體70%的免疫力來自腸道,70%的免疫球蛋白IgA在腸道,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與消化道有關。因此,腸道稱得上是身體免疫的主戰場。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為關鍵的主系統,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排泄代謝廢物的主要場所,消化系統與人體的其他八大系統緊密相連,人體百分之95的亞健康、疾病、癌癥都是由消化系統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所以一旦消化系統失衡,就會急速消耗人體能量,長期的消化系統亞健康狀態,會導致各種身體疾病產生。
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又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屬于癌前病變或癌前狀態,癌變的風險相對增高。
胃潰瘍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多見于中老年人,好發于男性。胃潰瘍病程長達數年甚至十余年,周期性發作和節律性疼痛是其特點,有一定概率癌變。
肝硬化是一種極其嚴重的慢性肝臟疾病,它本身不僅會損傷肝功能、導致各種不適癥狀出現,甚至是患者會出現致命性的并發癥,比如消化道大出血就是其中一種。同時,肝硬化發展到后期,受肝功能降低、肝臟細胞反復受損、免疫力低下等三大方面影響,還有一定癌變可能。
腸道作為人體“最勞累的器官”:80%的消化和吸收在腸道內完成,90%的毒素靠腸道排出。結腸息肉為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樣病變,結腸息肉被公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目前已明確至少80%~95%的結腸癌都是從息肉一步步演化過來的。
毒素,是泛指對人體有不良影響的物質.
包括有“外來之毒”,如:大氣污染、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化學藥品、垃圾食品(餐桌污染)等現代文明帶來的毒副作用及病原微生物等;
“內生之毒 ”如正常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代謝廢物,腸內宿便以及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所產生的毒 。正常情況下會排出體外,只有當其超過機體排泄能力時才會蓄積在體內,日久成“垢”。
肝臟的營養主要有三種:一是葡萄糖;二是氨基酸,尤其是人體必需氨基酸,即: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纈氨酸,它們對肝臟有營養作用;三是肌苷,這是一種核酸類物質,是細胞修復所必需的。
腸道功能紊亂與暫時性或持久性的菌群失調有很大的關系,人類腸道棲息著400多種細菌,這些腸道正常菌群主要由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組成。而所謂的菌群失調,就是說腸道里的菌群平衡偏離了潛在的有益或者能夠促進健康的有益菌,而是轉向有害菌的增加。
腸道菌群不僅與腸道疾病有關,它和多種慢性代謝性疾病都息息相關。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明:調節腸道菌群能夠干預治療各類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癥、高血壓等等。所以想要重塑消化系統健康,修復腸道菌群很關鍵。
2023長三角度假醫療綠色健康高峰論壇——新品發布“消化系統重塑”,腸道管理菌群移植“黑科技”,備受關注的前沿療法,改善腸道環境,科學手段重建健康腸道微生態,修復消化系統平衡,重塑消化系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