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數據顯示,由于我國人口較多,目前有2.45億高血壓患者。
作為常見慢性病,高血壓本身并不可怕,但引起的并發癥卻相當棘手,腦卒中就是其中之一,俗稱中風。
據調查數據統計:在我國每12秒,就有1人發生中風,每21秒,就有1人死于中風。
中風是中國第一大致殘性疾病,嚴重可能致死,每年新發200萬病人。大多數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只有不到20%的患者能基本痊愈。
血壓過高會導致頭痛、頭暈、頭脹等不適癥狀,如果高血壓長期得不到控制,腦血管面臨巨大壓力“沖擊”,血管內皮損傷,動脈硬化或斑塊形成,就易發生缺血性卒中(腦梗死)。
而一旦高壓導致血管破裂,就會發生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
其中,高血壓是中風的首要危險因素!
2017年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一項中風篩查調查報告顯示,對我國居民而言,53.2%的中風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控制好血壓,可以大大降低中風風險。既往研究發現,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收縮壓每降低1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每降低5毫米汞柱,中風風險降低40%左右。
建議30歲以上每年至少測一次血壓,了解自己健康狀況。我國已推進開展“30歲及以上公民知血壓行動”,提高高血壓的知曉率,并做好高血壓管理。
1、致殘率高:
不少人經歷一次中風后,需要借助拐杖、輪椅行動,或癱瘓在床。
一項發表在《卒中(STROKE)》雜志上的研究結果表明:中風患者每延誤治療一分鐘,就會有190萬個神經細胞死亡,導致140億個突觸和7.5 英里的神經纖維損失。
每耽擱一小時的救治時間,則將使大腦變老3.6年。大腦是“司令部”,一旦出現問題,影響的是全身。腦細胞和神經細胞受到波及,于是會出現一側肢體偏癱,語言無法表達等情況,影響正常的生活。
2、復發率高:
血管病變如果沒有獲得根本改善,危險因素依舊存在,一旦存在誘發因素,中風還會再次發生。而且復發次數越多,致殘率也越高。
國家腦防委2017~2018年組織了一項專項調查,對30余萬例首發中風患者進行調查隨訪后發現,發病1年內,中風患者復發率為5.48%。
?
3、死亡率高:
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0》概要,2018年我國約有194萬人死于中風。中風已成為我國農村居民第二位、城市居民第三位的死亡病因。
中風的常見癥狀包括:臉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或癱瘓,通常是一側身體。
此外,還有神志迷亂、說話或理解困難;單眼或雙眼識物困難;走路困難、眩暈、失去平衡或協調能力;無原因的嚴重頭痛;昏厥或失去知覺等。
1、微笑測試:是否一邊臉明顯不對稱
2、舉手測試:是否一只手無力抬起
3、說話測試:是否吐字不清,說不明白或無法說話
如果通過這三步觀察懷疑是中風,可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
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如果有了類似一過性的肢體麻木、肢體無力、語言障礙或黑盲癥狀時,就要格外小心了,這可能是最后一次警告,要重視起來。
據統計,80%的中風是可以預防的。遠離中風,生活中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更要注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低發病機率。
無論自感身體健康與否,30歲后建議每年至少測一次血壓。
對于初發的1級以下或輕度增高的高血壓,可以靠飲食和運動控制;但對于2級、3級以上的高血壓,單純靠飲食和運動是遠遠不行的,必須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降壓藥。
良好的生活習慣,再加藥物治療,效果才會更好。此外,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對預防和控制高血壓,預防中風非常重要。
低鹽低脂,建議每人每日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可使用低鈉鹽。適當多吃一些富含鉀的食物。
除日常生活的活動外,推薦每天累計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健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可以降低25%-30%的中風風險。
最佳目標是達到理想體重,體重指數18.5~23.9千克/平方米,控制腰圍至男性<90 厘米,女性<85厘米。
吸煙和被動吸煙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會使中風風險增加1-2倍。
精神緊張可激活交感神經,從而使血壓升高。遇事要保持平和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