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喝的每一口水、吃的每一口飯都會經過消化系統被人體吸收,進而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能量。
而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在眾多消化系統腫瘤中,胰腺癌被稱為“癌中之王”。
提起它,大家可能會聯想到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羅蒂、蘋果公司的CEO喬布斯、香港著名影星沈殿霞等名人。即便他們能得到最全面有效的治療,但依然無法幸免!足見胰腺癌的威力有多大。
日本每年約3萬人患胰腺癌,且呈患者人數每年遞增的趨勢。其中,胰腺癌多發于50~70歲人群,無性別差異,但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在我國,胰腺癌的發病率并不高,僅排在常見腫瘤發病率的第六、七位,但其死亡率卻位居首位。
胰腺癌發生于在消化食物和調節血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胰臟上。
胰腺有2個主要功能,一是分泌含消化酶的胰液,用以幫助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外分泌);二是制造調節血糖的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內分泌)。
導管細胞癌約占胰腺癌的90%,胰臟的腺泡細胞分泌的胰液通過胰管后與膽管合流,最后流入十二指腸。成年人的胰管直徑約1mm,一旦發生腫瘤胰管就開始擴張。
胰臟分為胰頭、胰體和胰尾三部分,胰腺癌的3/4發生與胰頭。在胰頭,膽管將協助分解脂肪的膽汁經肝臟輸送到十二指腸。胰管內發生的腫瘤擴散后膽管會變狹窄,眼球皮膚變黃,即所謂的“黃疸”。
分泌調節血糖胰島素的細胞聚集成塊,形成胰島,胰島呈點狀分布在胰臟中。胰腺癌中的神經內分泌瘤就發生于此處,約占胰腺癌發病總數的2~3%,從幼兒到老人無年齡差別。
1、位置隱藏深
胰腺是一個長條形的腺體,位于胃后方、脊柱的前方,可以說是隱藏最深的消化器官。
也正因為如此,它的早期癥狀,如上腹飽脹、隱痛、脹痛不適等,沒有什么特異性。
因此常常會被當成普通的“胃病”或“消化不良”而延誤治療,導致確診胰腺癌時,大部分患者已處于晚期,預后極差。
2、容易轉移
胰腺不像肝臟、腎臟、脾臟等其他器官,它質地軟、沒有明顯的包膜,外周僅有脂肪包裹。因此,胰腺癌極易侵襲周邊組織和出現遠處轉移。
3、手術切除難度大
手術切除依舊是胰腺癌綜合治療中的關鍵一環,但胰腺周圍的重要血管很多,腫瘤一旦侵犯了這些血管就意味著手術切除率的大幅度降低。
這些血管還為胰腺癌遠處轉移提供了多條途徑,而轉移則意味著失去手術機會。
4、化療不敏感
在顯微鏡下,胰腺癌組織中,間質成分占比大,它們像一個個堡壘,將胰腺癌細胞圈在其中,阻擋了化療藥物的進入,使得胰腺癌普遍對化療不敏感。
不難看出,胰腺癌不僅惡性程度高,還容易誤診為其他疾病。
由于胰腺癌早期癥狀無特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多關注自已身體發出的一些“信號”。
在我國,滿足以下任何一項,即可認為存在胰腺癌患病風險:
1、年齡超過40歲且出現非特異性腹部癥狀
2、胰腺癌家族史
3、新發糖尿病,尤其是60歲以上患有非典型糖尿病或快速發展的胰島素抵抗,且無家族史或肥胖癥
4、慢性胰腺炎,特別是伴有癌前病變
5、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
6、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7、良性疾病遠端胃大部切除術,尤其是切除術后20年
8、有吸煙史、飲酒史或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
同時,定期體檢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定期檢查腫瘤標志物對于早期發現胰腺癌至關重要。
具有一定胰腺癌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是癌胚抗原(CEA)和糖類抗原19-9(CA19-9),如發現兩者升高,則需及時就診。在醫院,診斷胰腺癌并不難,大多數情況下進行腹部超聲、腹部增強CT檢查即可確診。
目前,明確的胰腺癌易感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吸煙。有研究表明,吸煙能使胰腺癌的發病風險增加70%, 而且吸煙的時間愈長危險性愈大。但是如果吸煙者能停止吸煙就可將這個數字減少30% !
作為“癌中之王”、“幕后殺手”,胰腺癌的治療進展可謂步履維艱,近年來諸如肝癌、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術后5年生存率逐年攀升。
但時至今日,胰腺癌術后5年生存率僅為7%,更不用說還有大量患者確診時就已經失去了手術機會。
因此,只有注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預防胰腺癌的發生。只有警惕身體發出的“信號”,才能早診斷、早治療、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