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但隨著居民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腸道問題突出,便秘、腹瀉、脹氣、消化不良等很常見。
腸癌的發病率也不斷升高——據2022年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已經超過胃癌,成為中國第二大高發癌癥!
《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42.9萬人新確診為結直腸癌,約28.1萬人死于結直腸癌,死亡人數在癌癥中排名第五。
在我國40~74歲的居民中,腸癌高危人群的總人數高達1.2億。根據《全球疾病負擔報告》,我國人口大概占全球的17%,但結直腸癌患者的占比達到了31%,且有上升趨勢。
老齡化加劇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腸癌的風險大幅提升:
50歲時發病率約為50/10萬,60歲時發病率為95/10萬,70歲時發病率達到250/10萬,80歲時發病率高達375/10萬,是50歲的7.5倍。
生活方式不良
哈佛大學對2.7萬中國人進行了一項長達20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約50.4%的常見消化道癌癥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包括飲食不健康、超重、吸煙、喝酒、缺乏運動等。
篩查不足
研究表明,任何類型的息肉,都會增加腸癌風險。發現腸息肉主要靠腸鏡檢查,在我國,人們的腸鏡篩查意識不足,許多息肉不能及時被發現,容易一拖再拖,變成腸癌。
早期腸癌的治愈率非常高,如果能及時手術,輔以化療,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高達90%。但如果拖到晚期,5年生存率就只剩下14%左右。
但是,早期的腸癌不注意,不容易被發現。據統計,腸癌的誤診率約為41.5%。
早期腸癌常會“偽裝”成闌尾炎、腸炎、胃炎、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潰結、痔瘡、腸梗阻、腸結核、缺鐵性貧血等疾病,導致許多腸癌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十分可惜。
1、原因不明的便血
腸道腫瘤在侵占過程,一定會引起出血表現,不過這種出血的量通常不大,便血的顏色也會因腫瘤位置有所差異。
一般離肛門最近的,出血顏色越鮮紅,距離肛門越遠的腫瘤出血顏色偏暗紅。
2、腹痛
當腸道出現腫瘤時可引起腹痛,起初較輕且隱匿,可間斷緩解,但隨著長期發展,疼痛呈持續性甚至加重,若還伴有貧血以及大便隱血陽性,則需警惕是腸癌的可能。
3、腹部腫塊
約48%-80%的腸癌患者會出現腹部腫塊,特點是質地堅硬,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可位置固定,也可隨體位變化而移動。
4、排便習慣改變
腸道腫瘤可刺激腸壁,或是刺激排便感受器,導致患者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可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但每次便量減少、大便稀溏、里急后重肛周墜脹等。
醫學界上認為,腸癌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可以被消滅的癌癥,消滅的方式就是篩查。
大規模腸鏡篩查讓美國的腸癌發病率降低了40%,死亡率降低了51%。而在我國,腸癌的篩查滲透率只有16.4%。
引起腸癌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大多數腸癌最早都是以息肉狀態出現,一般無任何癥狀。其中,無蒂鋸齒狀息肉、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腺瘤會明顯增加腸癌的死亡風險。
從癌前息肉到不典型增生,再發展到癌癥,往往需要數年乃至十幾年時間。在這漫長過程中,通過腸鏡檢查是發現這些癌前病變和比較小的早期癌癥的最佳途徑,可以及時干預,阻斷病程。
1、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包括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
2、患有腸道腺瘤性息肉;
3、有8-10年長期不愈的炎癥性腸病病史;
4、糞便隱血試驗為陽性;
5、長期酗酒者、高脂肪高蛋白飲食者;
6、曾進行過結直腸癌切除術,腹部、盆腔放療的患者。
防癌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治療。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屬于高危人群,那么更要引起重視,定期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