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體檢情況,你糖調節受損......”相信身邊不少人拿到體檢報告時會被告知這樣的診斷結果。
大家對這個診斷普遍不解其意,那么到底什么是糖調節受損?它和糖尿病有何聯系?如何緩解呢?
在臨床中,糖耐量受損是指患者的血糖超過了正常血糖的參考值,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一種臨界狀態。
正常人空腹血糖在3.5 - 6.1mmol/L之間,餐后血糖不超過7.0mmol/L,如果空腹血糖超過7.0mmol/L,餐后血糖超過11.1mmol/L,就屬于糖尿病。
而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在6.1 - 7.0mmol/L之間,或餐后血糖介于7.8 - 11.1mmol/L之間,均屬于糖調節受損。
糖尿病的發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緩慢進展的過程。而糖調節受損就是正常葡萄糖穩態和糖尿病的中間代謝狀態。也就是說,糖調節受損階段是糖尿病發展的前期階段。
糖調節受損包括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減退兩種。
正常情況下,如果八小時內無任何熱量攝入,空腹血糖應該在3.9~6.0mmol/l之間,如果測得患者的血糖水平在6.1~6.9mmol/l之間,就要懷疑患者是否存在空腹血糖受損的情況。
此時需要在三個月內再測一次患者靜脈血漿葡萄糖,如果血糖水平仍然在6.1~6.9mmol/l之間,就可以診斷患者為空腹血糖受損。
如果想要知道患者是否存在糖耐量減退,一般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該實驗需要在不攝入任何熱量八小時后,清晨空腹時進行。成人口服75g無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10分鐘內飲完。測定空腹以及開始飲葡萄糖水后兩小時靜脈血漿葡萄糖水平。
如果測得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但是OGTT兩小時后的血糖在7.8~11.0mmol/l之間時,就要高度懷疑患者是否存在糖耐量異常的情況。
當然診斷糖耐量異常,不能憑借一次檢測結果就判斷,需在三個月內再進行一次OGTT試驗。
如果第二次OGTT試驗的檢查結果依然滿足診斷糖耐量異常的標準,那么就可以診斷患者為糖耐量異常。
盡管“糖調節受損”者的血糖水平只是輕微升高,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這個階段卻非常關鍵,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干預,血糖繼續升高,通過“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會加重胰島素的分泌缺陷,最終大多會發展為糖尿病。
此外研究還發現,糖調節受損者,雖然微血管病變很少見,但大血管病變如中風、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卻明顯增加,其發生率接近40%。
這是因為大血管病變主要與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脂質代謝紊亂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而這些因素多半在確診糖尿病之前即已存在較長時間,這就不難理解為何IGR者中不少人同時伴有大血管病變。
由此可知,積極干預IGR,不僅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還可以減少大血管病變(如冠心病、腦卒中、下肢血管病變等)的發生。
糖調節受損是屬于可逆性階段,在這個階段及時著手干預是能夠避免糖尿病發生的。
只要通過生活方式干預、飲食調節、適量運動,便可以使糖調節異常得到部分恢復,或者長時間穩定在糖尿病前期的狀態,避免或延緩向糖尿病的發展。
限制一整天總熱量攝入,避免吃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以免出現身體肥胖和營養過剩。攝入的脂肪類食物不能超過一整天熱量的30%。可以多吃含膳食纖維的粗糧幫助降低血糖。
保持規律作息,晚上10點之前上床入睡,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能少于7個小時。不管工作有多繁忙都不能熬夜,因為熬夜或失眠的話可影響內分泌,不利于血糖控制。
運動是最好的降糖藥物,每天堅持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慢跑騎行、游泳或打球等,能提高基礎代謝率,消耗多余血糖,提高身體耐力。
肥胖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所以需控制好體重,避免讓身體太肥胖。另外,還應定期監測血糖和血脂,以降低患上糖尿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需要提醒的是,當出現糖調節受損時一定要引起重視,認識糖尿病和并發癥帶來的傷害,做好自我管理,控制好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