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唯一能在胃中頑強生存的微生物,常被看作是胃癌的元兇之一。
大約6萬年前,幽門螺桿菌伴隨著它的人類宿主走出非洲,二十世紀后期,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喝下菌株液體而患上胃炎。
幽門螺桿菌不僅會給胃部帶來傷害,長期的炎癥還有癌變風險。
早在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就已經將幽門螺桿菌定為I類致癌因素。
根據《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Hp)感染率仍達約50%,據此推算,大概一半國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如果不引起重視,你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帶大家好好認識一下這種細菌。
數據統計,全球的胃癌患者有一半都在中國,發病率也遠超出世界的平均水平。而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確診的胃癌病例中,約有34萬胃癌新發和幽門螺桿菌(Hp)感染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Hp)是唯一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也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定的 I 類致癌物。
主要寄生在幽門、胃竇等部位的胃粘膜上,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會產生毒素,直接損傷胃黏膜,并激發人體的免疫炎癥反應,久而久之,就可引發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數據統計,67%-80%的胃潰瘍、95%的十二指腸潰瘍都與幽門螺桿菌有關,且能增加4-6倍的胃癌風險!
Hp感染的確可以誘發胃癌,但不是必然的。從數據統計來看,僅有約1%的感染者發生胃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性胃癌及MALT淋巴瘤。
另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發展到胃癌,還需要經歷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四個階段。
因此,只要我們及時阻斷腸上皮化生及之前的病變,同時清除幽門螺桿菌,就能大大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最新發布的《2022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指南》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有3個危險因素。
25歲人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接近50%,35歲人群感染率大于60%,70歲以上老年人感染率達80%。兒童期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高危年齡段。
多項研究報告顯示,經常飲用不潔水源、習慣植物油烹飪、吸煙等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呈正相關;而食用蔬菜、喝茶、食用大蒜等與幽門螺桿菌呈負相關。
有meta分析顯示,子女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父母有密切關系,呈家庭聚集現象。另一項研究發現,夫妻一方幽門螺桿菌陽性,其另一方陽性率高達78.94%,也存在明顯的家族聚集性。
●胃里常脹氣、噯氣,一吃東西就有明顯飽脹感,停止進食后消失;
●上腹疼痛,疼痛通常不規則,主要集中在上腹部;
●頑固性口臭,有明顯酸味,無法及時通過普通刷牙方法消除。
聚餐聚會、筷來箸往,幽門螺桿菌容易趁機而入。要想從餐桌上防住幽門螺桿菌,最好做到以下細節:
飯前便后要充分洗手,盡量使用公筷。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分餐,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
給孩子吃飯前用舌頭感知食物溫度、口對口給孩子喂飯、將食物嚼碎后再喂……這些習慣都應該摒棄,否則可能將大人口腔內、腸胃里的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孩子。
天氣漸熱,一些人常吃涼拌食物或喝生水。如果食物含有微生物,且未充分殺菌,也可能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
盡量少吃太燙的東西,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抵抗力,為幽門螺桿菌入侵創造條件。
幽門螺桿菌切不可輕視,如果懷疑自己感染幽門螺桿菌,應及時檢查。因為幽門螺桿菌癥狀隱匿,所以一定要重視體檢,早篩查、早預防、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