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被東西劃傷,傷口感染發炎是非常多見的小事,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都不會太在意,但實際上長時間的感染發炎是會有發展成癌癥的風險。
早在很久之前就有醫學家就提出了癌癥就是無法愈合的傷口,和炎癥有著密切的聯系。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什么是“炎癥”。
炎癥是各類炎癥性疾病的統稱,它是機體對于刺激的一種防御反應,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根據炎癥持續時間的不同,可分為急性炎癥與慢性炎癥。
一般來說,急性炎癥是生病必不可少的功能,它雖然會帶來短暫的不適和腫脹,但是卻會讓大量的免疫細胞快速移動到需要愈合的區域,并且消滅所有入侵的微生物。
相反慢性炎癥就像個沉默的”殺手“,它長期潛伏于病人的體內,卻沒有顯現出任何癥狀,等到時機成熟之際就發生災難性的爆發,直接危害身體健康。
慢性炎癥是一種長期疾病,可以在幾個月或幾年內逐漸發展。一些疾病會對免疫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導致體內反復或持續的低水平炎癥,而這種“慢性低度炎癥”與健康息息相關。
慢性低度炎癥會造成DNA損傷,從而可能導致癌癥,如結腸癌、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癌等。
國際期刊《Cell Stem Cell》上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來自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小鼠集體中,早中期的炎癥或許會導致功能性造血干細胞功能的永久性下降。
來自權威期刊《Cell》的子刊《Immunity》上一篇綜述研究明確指出,慢性炎癥會促進癌癥的發生、發展和轉移。
炎癥和癌癥之間的關系提醒我們,當身體患有炎癥的時候不能大意,尤其是這幾種炎癥更不能拖:
不一定所有腸炎都會癌變,不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被普遍認為與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有很大關系。很多潰瘍性結腸炎人群對炎癥不夠重視,發病時就吃點消炎藥,結果治標卻不治本,很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由輕變重,甚至最終癌變。
肝炎會增加肝癌風險,乙肝、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癌的重要原因。病毒在肝內持續復制,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如果不注意治療,長期如此可能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不及時治療,就可能惡化成肝癌。
柳葉刀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80%非賁門胃癌、60%賁門胃癌可歸因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在胃黏膜組織中寄生容易造成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潰瘍容易使胃黏膜反復出現炎癥,就可能會引發萎縮性胃炎,而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一種癌前病變。
在胰腺癌患者中大約80%的人有胰腺炎的病史,一般來說,急性胰腺炎如果反復出現,不好好治療,很容易發展成慢性胰腺炎,增加了胰腺癌變的風險。
并不是所有宮頸炎都會癌變,對于淋球菌、衣原體引起的宮頸炎,是不會發展成宮頸癌的。但HPV感染導致的宮頸炎癥,如果不治療,8~10年有可能發展為宮頸癌。
當然,也不用對炎癥過于恐慌,并不是所有的炎癥都會發展成癌癥。
急性炎癥容易治愈,慢性炎癥雖然難以治愈、長期存在,但是也只有小部分會轉變成癌。而且從炎癥到癌癥需要非常久的時間,有可能是幾年,也有可能是幾十年,不可能突然出現。
所以大家既不要“談癌色變”,也不要談到炎癥就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