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骨質疏松,人們一般會簡單地認為就是骨折了,不就是傷筋動骨 100 天嘛,休養一段時間就可以完全恢復了。
而事實是由骨質疏松引發的骨折(最常見的髖關節骨折),導致近 1/3 的患者出現永久性殘疾,以及 20% 患者會死亡。
而發表于《柳葉刀》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骨量少甚至可能讓全身感染風險“飆升”。
骨質疏松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
表現為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等。
健康的骨骼又硬又韌,其中,硬度由鈣沉積的骨密度決定,韌度由蛋白質轉化的膠原質決定。當骨骼中的鈣質和膠原質流失,骨量就會逐漸減少,甚至被“掏空”。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和香港理工大學在《柳葉刀》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不僅容易誘發骨折,還會增加感染和敗血癥風險。
研究顯示:腰椎骨密度對治療和激素變化等更敏感,全髖關節骨密度更能反映骨骼健康狀況,骨密度下降導致感染可能和骨代謝有關,具體來說:
●?成骨細胞分泌的一些物質可能參與免疫反應,有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
●?破骨細胞可能對免疫調節有負向作用,增加感染風險;
●?當成骨細胞生成骨質的速度,慢于破骨細胞的破壞速度,就會造成骨質疏松。
臨床上,骨質疏松性骨折后的感染風險會增加,特別是髖部骨折導致患者長期臥床、活動能力喪失,更容易患肺炎、泌尿系感染、壓瘡等。
此外,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致殘致死率非常高,也和感染風險增加有一定關系。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骨質疏松癥。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
雄激素于男性和雌激素于女性而言都有促進骨生成,抑制骨破壞的作用。男性骨量的儲存比女性多,且性激素水平降低比較緩慢,不會造成骨量快速流失。
但絕經后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發生驟減,骨骼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破骨細胞活性增強,導致骨量丟失加速發生骨質疏松。
我國50歲以上的人群,骨質疏松癥女性患病率為32.1%,男性為6.0%;65歲以上人群,女性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為51.6%,男性患病率為10.7%。
有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5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癥。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鈉和鈣在機體中會隨血液來到腎臟,經過腎臟被重新吸收回循環系統供機體利用,在重吸收過程中,鈣和鈉是競爭關系,大量鈉會制約鈣的重吸收,而無法回到循環系統中的鈣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
包括孕婦、哺乳期女性、有骨質疏松家族史者,以及服用激素、抗凝藥等影響骨代謝藥物的患者。
●?40歲后身高減少超過3厘米以上,可能是腰椎壓縮骨折;
●?沒有從事太多體力勞動,卻總覺得疲乏、勞累、渾身沒勁、肌肉骨骼疼痛,特別是夜間出現翻身疼痛,可能是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不是小問題,但它可防可控,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時補充鈣質,保持運動,就能有效預防骨質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