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日常體溫好像很難達到37℃了?沒錯,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37℃的人體體溫,已然成為了歷史。
據研究顯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成年人的體溫已經下降了0.4℃,如今人體的體溫由1851年的37℃降到了現在的36.6℃。
那么這種變化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哪些影響呢?
科學研究發現,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就可能意味著你的代謝系統不太靈。
血液和循環系統是體溫維持的重要組織,我們人體有著約60兆個細胞,血液的任務就是向這60萬億個細胞輸送它們所需要的營養和氧氣,并帶走二氧化碳等廢物。
而血液中的白細胞,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清除入侵人體的細菌和病毒,是我們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在體溫高時,血液的流速也會加快,白細胞就能更加迅速的發現體內的異常,并作出相應的免疫應答,把病原體早早的清除。
相反,體溫下降則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血液的流速就會放緩,白細胞的工作效率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這種情況下的白細胞,就會顯得慢慢悠悠的,很難在第一時間里發現體內的異物,即使發現了異物,發出信號并召集來的其他同伴白細胞也是同樣慢慢悠悠的趕到現場,這就給予了病毒可乘之機,也使得機體本身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從而引發疾病。
事實上,作為免疫系統的主力軍,白細胞的作用不僅僅是抵御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它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
要知道,癌癥離我們從來就不算很遠。
甚至有科學家認為,近年來癌癥發病率上升和人體體溫的下降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良好的免疫系統,對外可以快速識別和清除病原體,對內可以及時監測并殺死癌細胞。而體溫降低隨之帶來的免疫系統反應遲鈍,會讓病毒、細菌、癌細胞都有了可乘之機。
而據科學家的相關推算,如果我們的體溫下降1℃,免疫力就會相應降低近30%,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每天會漏掉近千個癌細胞,使其可以瘋狂繁殖。
癌癥離我們有多近呢?
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一個人從40歲開始,隨著免疫功能的下降,患癌概率開始呈現顯著上升趨勢,活到74歲,累積患癌率21%,活到85歲,累積患癌率36%。
這有多可怕呢?
簡單的來算一下吧,一家三口加雙方父母共7口人,終其一生,7人全都不患癌癥的概率是4.4%,雙方父母四人,活到74歲全都不患癌癥的概率是39%。如果再把親戚朋友算上,幾乎沒有多少家庭能躲開癌癥。
在170年間,人類的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科學家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
較少的肌肉,意味著一個人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而一個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么也不做,相對來講也比肌肉含量低的人消耗的能量要多。
現代人運動量的減少,以及一些大眾審美上對于瘦為美,細為美的追求,使得許多人的肌肉含量產生了一個普遍的下降。
基礎代謝下降,能量消耗就會減少,內臟脂肪就會增加。
而內臟脂肪組織會分泌出超過20種不良激素(或者脂肪細胞因子),會引起血管炎,還會削弱胰島素的功能,從而引發以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癌癥、高血壓、糖尿病等諸多疾病。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體溫不過是降低了0.4℃,我們的健康就遇上了麻煩。
好在人類并沒有坐以待斃,隨著免疫細胞、干細胞等療法的不斷升級與迭代,我們終將跨越這些“微小”的變化,迎來更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