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負責指揮全身各系統及器官的正常運轉。
但你可能不知道,腸道也有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它的某些功能幾乎可與大腦媲美。
有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關系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與腸道有關。那么腸道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哪些腦病跟腸道有關呢?
由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尼克·斯賓塞教授等人進行的新研究,從神經學角度詳細闡述了胃腸消化系統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其原理被稱為“腦腸互動理論”。
他們發現,人的腸壁布滿一種特殊神經元,其靠近脊髓,可直達大腦,腸道就是通過這些神經元與大腦進行交流的。
腸道和大腦的交流其實是多方位的,涉及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負責傳遞信息的主要是五羥色胺、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腎上腺素等雙方共通的神經遞質或激素。
連接兩者的這條“高速公路”被稱為“腸腦軸”,可雙向協調、相互制約。
比如,帕金森病患者在若干年前就可能有便秘、腹脹等胃腸道癥狀;人在壓力大時,則會出現胃痛、消化功能紊亂。
臨床中,很多看起來是腦部問題的患者,都需要進行胃腸鏡等消化系統檢查,其原因就是腦腸之間的相互影響。
胃腸道可能引發的腦部相關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腸道菌群紊亂后,其代謝產物變化就會經腸腦軸傳至大腦。如果引起的是脂質代謝紊亂,日積月累可致腦動脈硬化、腦梗死等。
帕金森病的主要體征是手腳顫抖、動作遲緩、肌強直、姿勢步態異常,還可伴有焦慮、抑郁、認知功能下降等精神神經癥狀。
目前醫學認為,帕金森病是因為特定腦區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減少,使控制動作的神經信號出現異常所致。
2017年,瑞典科學家發表在《神經學》上的論文稱,對38萬人跟蹤近40年的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會先在腸道出現可引發腦結構異常的“問題蛋白”,該蛋白一路“爬”上大腦,若干年后,大腦中的神經元才會受到明顯影響,繼而出現帕金森病的相關癥狀。
研究顯示,如果腸道發生生理性變化,腸道及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都會增加,有害菌代謝產物穿過血腦屏障,損害神經功能的風險就會增加。
當腸道菌群失衡,免疫系統受到影響時,可促發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相類似的大腦炎癥反應。
同時,腸道內也可發現與腦相關部位病理變化一樣的物質,如老年斑、神經元纖維纏結等。
腸道菌群對抑郁癥的發生有著重要影響。研究發現,與正常參試者相比,患有抑郁癥的參試者的微生物組中,缺少兩種腸道微生物,即糞球菌屬和小類桿菌屬。
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可能通過改變代謝來調控腸腦軸,進而“傳播”抑郁表型。
腸道雖然很強大,但有時也很脆弱,想要延緩大腦衰老,就要重視腸道健康,平時可以通過積極調整生活方式來呵護腸道,如有不適癥狀無法緩解,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