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怕老來病。五十歲前人找病,五十歲后病找人。
轉眼間,80、90 后們年紀也不輕了,而我們的父母也逐漸步入天命和花甲之年。
我們父母這一輩,年輕時不顧健康地艱苦奮斗,到如今生活好了,不少卻也留下了病根。
這個時候尤其要注意身體上一些異常的信號,雖然無法完全避免疾病的產生,但至少要把大病重病扼殺在萌芽階段。
有一種疾病,50 歲后非常高發,但實際上「潛伏期」長達 10 年以上,想要早發現一點都不難,它就是結直腸癌。
腸癌:全球第二大殺手
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 年結直腸癌發病率全國第三,排在肺癌和胃癌之后。
而到了 2020 年,世衛組織數據顯示,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已經超過胃癌,排名第二了。而且在全球范圍內,結直腸癌死亡率也高居第二,僅次于肺癌。
同時,該份數據也顯示,2020 年國內男性中,結直腸癌死亡率僅排名第五,而女性中結直腸癌死亡率排名第二,和全球水平一致。?
從腸息肉發展為腸癌,大約需要約 5~10 年時間。因此,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去發現它、切除它。
腸道對于人體健康
有哪些重要意義?
大家對于腸道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腸道與營養狀態的關系上,如排便、腸道消化功能等。
其實,腸道不僅僅是一個消化系統,它可以影響人體的多個系統,特別是免疫系統。
近年來,學界和公眾逐漸聚焦于腸道與多種疾病、人體各系統的關系上,如腸道菌群和心理的關系。學者普遍認為,如果日常生活中注重腸道健康,將有利于身體保持良好狀態。
此外,腸道不僅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細胞,還有龐大的淋巴系統、神經系統,具備分泌神經介質的功能。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一緊張就要去上廁所,甚至稍微一受涼就會腹瀉,這種情況就和腸道里的中樞神經系統有高度的相關性。
正因如此,不少人將腸道稱為“人體的第2個大腦”。
腸癌的誘發因素有哪些?
01
家族史
絕大多數年輕人得腸癌,與遺傳因素關系較大。家里的一級親屬,如父母親、兄弟姐妹有腸癌,或有其他惡性腫瘤家族史,需要引起重視,及早關注腸道健康。
02
不良生活習慣
腸癌是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熬夜、高脂高熱飲食、嗜好煙酒等不良習慣都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建議大家平時要做到平衡飲食結構。
例如不能光吃肉,特別是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其與腸癌的發病關聯性較大;多吃白肉,像魚肉、雞肉等;足夠的纖維素能夠清除腸道有害物質,建議每天都要攝取足量的新鮮蔬果。
03
肥胖
和多種腫瘤密切相關,尤其和腸癌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壓力大、長時間伏案工作、久坐人群尤其要注意。建議大家做適度運動,工作一段時間就到戶外活動一下,或在室內走動,以保持身體健康。
04
心理因素
良好心態有利于腸道的健康,也有利于人體保持良好的免疫狀態。
最后要提醒的是,對疾病要有足夠科學理解,不要相信偏方或者不科學的治療手段,要相信專業,才能給予患者科學、規范、個體化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