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情感持續性低落,嚴重者還伴有思維遲鈍、行為遲滯,以及各種軀體化癥狀。
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抑郁癥的困擾。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至 2030 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第一位的疾病。
然而,抑郁癥的確切病因與發病機制卻一直是個“謎”。
有研究通過對 6000 多名受試者的基因構成和腸道微生物狀況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腸道中的某些微生物特征與抑郁癥相關,其背后的傳導機制則與基因有關。
那么腸道中的細菌究竟是如何“左右”我們的情緒的?
眾所周知,人并非生活在一個無菌環境中,我們的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都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
科學家曾經對人體內的微生物數量進行估算,一個“標準人”(20~30 歲,身高 170 cm,體重 70 kg)身上的細菌數量約為3.9×10^13,約為其本身細胞總數的 1.3 倍。
也就是說,人不單單是一個人,還是行走的菌群。
我們的消化道與外界相通,從胎兒經過產道時起,伴隨著嬰兒的呼吸和進食,細菌就開始進入我們的消化道,在里面“定居”,并伴隨人的終生。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有研究者發現,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多種疾病都與腸道菌群的變化有關。
●?一種觀點認為,腸道壞菌群會觸發微生物脂多糖?(LPS)?的產生,它會激活炎癥反應,促進細胞因子產生。細胞因子向迷走神經發送信號,迷走神經將該過程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聯系起來,從而導致行為影響。
●?另一種觀點認為,胃腸道(GI)的炎癥會導致神經炎癥,促進小膠質細胞的作用并觸發犬尿氨酸通路,進而誘發抑郁癥。
研究表明,炎癥性疾病患者易患抑郁癥。更頻繁的抑郁癥狀發作預示著炎癥性疾病狀況的惡化。
抑郁癥和腸道炎癥就像一個相互助長的惡性循環。炎癥是抑郁癥發展的主導力量之一。
因此,它會觸發更多細胞因子的產生,以響應非人體固有的壓力源。當多種因素(包括遺傳風險、病原體和環境應激源)同時發生時,炎癥過程會加劇。
抑郁癥和其他不當行為(例如飲食選擇不當和缺乏鍛煉)等所引起的影響可能會無法控制地加速炎癥反應并使抑郁癥惡化。
個人經歷的任何壓力事件決定了他們腸道共生菌的多樣性和組成。反復發作的、慢性的炎癥會使精神和身體狀況惡化。
當然,盡管已有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抑郁癥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但是目前醫學界對“腸腦軸”的研究依然處于萌芽階段。
除此之外,人作為一個復雜的整體,抑郁癥的表現形式和發病機制也多種多樣。
減少或殺滅一種或多種特定菌究竟能否對抑郁癥起到治療作用,目前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們能夠將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讓更多患者早日擺脫抑郁癥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