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不固定,饑一頓飽一頓;家中飯菜不愛吃,喜歡外食或者點外賣;熬夜到凌晨,吃個夜宵……這些場景是不是看起來特別的熟悉?
也正是這些常見的生活習慣,無形之中讓胃炎患者激增,并呈年輕化趨勢!
不少人覺得胃炎是良性的,又非常普遍,隨便吃點藥應付,甚至不管不顧都行。但你可知,從胃炎發展到胃癌,其實只需要四步……
一旦有了胃病,不加控制,則大概會經歷如下過程:慢性淺表層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早期胃癌。
僅僅四步就能發展成胃癌,而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可長可短,關鍵只在于你!
正常人體的胃外層都有一道保護防線——胃粘膜。而胃黏膜從內到外分四層,即黏膜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漿膜層。
健康的胃在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可能會逐漸出現慢性淺表性胃炎,此時炎癥只累及和食物密切接觸的黏膜層和黏膜下層。
但隨著炎癥時間的推移和程度的加深,逐漸波及固有層,腺體逐漸萎縮,就會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此時不僅會增加粘膜破裂出血、引發感染的風險,還會伴隨胃酸減少、消化不良、腹脹、食欲減退、打嗝等癥狀,人也容易變得消瘦,吃一點就飽。
不過,單純的萎縮性胃炎發展到胃癌,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且只有極少數一部分可能發展為胃癌(約為1%)。
胃粘膜上皮受到反復炎癥和不良因素的刺激,可導致胃粘膜上皮部分細胞逐漸轉化成腸型黏膜上皮細胞,此時會喪失正常的胃功能。
這一過程就是腸上皮化生,也被稱為胃癌的“前奏曲”。腸上皮化生可以分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兩種。
完全型腸化生,與胃癌關系較小,控制好高危因素、減少胃黏膜炎癥,也還是可以幫助逆轉的;
不完全型腸化生,與胃癌關系密切,這時需要定期進行內鏡復查,積極控制或切除,阻斷其發展成癌。
若是腸化生沒有進一步得到控制,胃粘膜嚴重受損,胃部功能下降,則可能出現細胞不典型增生,這就是真正的“癌前病變”!
輕度異型增生有20%癌變率;重度異型增生有70%癌變率。因此,一旦發現必須盡早治療。
長期進食高鹽、熏制品、鹽腌食品者;有不良飲食習慣者,如進食快、愛吃熱燙食物以及一日三餐不按時進食等。
幽門螺桿菌(Hp)已被國際衛生組織認定為胃癌的I類致癌原,根除Hp可有效降低胃癌風險,因此世衛組織已將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列為早癌的一級預防策略。
胃癌有家族聚集性,這種易患性通常表現在具有直接血緣關系的父母子女之間。此外,A型血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較其他血型的人更易患胃癌。
胃癌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胃癌來臨之前,我們有很多機會阻礙其發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遠離誘發胃癌的高危因素,保“胃”健康,守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