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起中風,我們通常都會想到腦中風,卻幾乎很少有人了解過,我們的腸道也會“中風”。
腸中風雖然不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風險系數卻很高,在發病6小時后沒有進行治療,就會逐漸發展為腸壞死,其致死率高達90%以上!
那么無緣無故的,腸道為什么會中風呢?
我們先來了解中風是什么。
所謂的“中風”,就是指人身上某個部位的血管出血或者堵塞從而造成的缺血。
在實際情況中,中風不僅僅會發生在心腦血管中,還可以發生在心臟、眼睛、腸子等人體的其他部位,這是由于溢血或者栓塞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
如果發生在眼睛上是“眼中風”,而如果表現在腸道中就是“腸中風”。
“腸中風”也就是缺血性結腸炎,也就是說腸子的血液供應不充足了,就會壞死。
這與動脈硬化所引發的“腦梗死”的發病原理相同,二者的血栓都是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進而致使血液流通不暢、腸道供血急劇減少,最終使腸黏膜充血、水腫、壞死或者出血。
腸中風一般發病很突然,進展迅速,嚴重時還可能引起缺血性休克、腹膜炎等并發癥。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就有可能引起腸壁梗死甚至腸穿孔,在這一情況下,死亡率高達60%。
“腸中風”的典型癥狀是劇烈的腹痛和便血。
當腸中風發生時,患者會感到腹部急性絞痛,就好像腸子被人緊緊抓住,用力扭轉絞動一樣,而且是一陣一陣的疼痛,并排出血紅色的糞便。
腸中風初期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到了晚期則會有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表現:如腹痛、脹氣、腸鳴音亢進等。這種現象有時可以自行緩解,但有時又會反復發作。
腸中風發作沒有固定的位置,可能是腹腔的任何一個部位。如果腹部出現壓痛(用力下壓時產生疼痛)、反跳痛(用3~4個手指并攏向深腹部壓迫,然后突然脫離按壓部位,患者感到一種抽痛感)或腹肌緊張,則可能已經出現了腸壞死或者腹膜炎。
腸中風發病時進食則會使腹痛加劇,因此不應該盲目讓患者進食。
1???一是要像預防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那樣,控制動脈粥樣硬化,平日做到膳食合理,少吃動物性脂肪,不暴飲暴食,戒煙少酒,控制體重,適度體力活動,情緒開朗,盡可能減少誘因。
2??二是要加強對腸中風的預防意識,如近期經常自覺飯后腹脹、隱痛、不適,服用消化藥無效,且反復發生,體重呈下降趨勢,應及時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急性腸缺血發作。
總而言之,提高警惕,及時發現,早診早治是改善“腸中風”預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