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腸道既強大又脆弱。
它身兼數職,既要“搬運”食物、排出代謝廢物,又要承擔一定的免疫防御任務。
高強度的工作,使得它極容易被多種疾病纏上,一“炎”不合就生大病。
炎癥性腸病,就是其中最“煩人”的大病之一。
說到腸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就是腸胃不好嘛,都小病,不嚴重的。”
如果你也是這么想的,那就錯了。
普通腸炎或許拉幾天肚子就沒事了,可若患上的是炎癥性腸病,那就危險了。
炎癥性腸病,簡單來說,就是腸道發炎了。
當腸道出現炎癥,腸壁會出現腫脹形成潰瘍,既無法順利吸收水分和其他營養物質,也不能正常運送排泄物,從而引發嚴重的消化問題。
常見的炎癥性腸病,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兩種類型。
這兩種病雖然癥狀相似,都會使人腹瀉、腹痛,但本質上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潰瘍性結腸炎:多始于直腸,潰瘍一般不深,只會侵犯最表層的腸壁,就像是只損壞了墻壁上的“粉刷層”,不會引起穿孔、瘺管或狹窄。
●克羅恩病:好發于小腸的回腸段,會引起全腸壁的病變,潰瘍大多很深,容易穿透腸壁引起穿孔、瘺管,相當于把“整個墻壁”都破壞了。
此外,潰瘍性結腸炎的炎癥區域多是連續無中斷的,可以局限在腸道某個部位,比如直腸。患上潰瘍性腸炎,腸道就會變得像玻璃一樣脆弱。
而克羅恩病的炎癥部位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炎癥可能出現在腸道的若干區段,但中間的腸道是正常的。
炎癥性腸病是當下醫學界最棘手的慢性病之一,它需要反復治、長期治,比普通腸炎可難纏太多了。
以前這類疾病,尤其是克羅恩病,在高工業化的歐美發達國家中比較常見,在我國相對少見。
近年來,這類疾病在我國也越來越常見,發病率已位居亞洲前列。
國家疾控中心數據顯示,2005-2014年間,我國炎癥性腸病的總病例數約為35萬,預計2025年達150萬,已成為我國消化系統常見病之一。
此外,炎癥性腸病的患病人群也比較廣,任一年齡段的人都有,但以20~30歲的人最為多見。
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是炎癥性腸病最常見的兩個癥狀。
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引起的腹瀉,大便會帶有大量的黏液膿液,不像平時的“稀水樣”,同時便中還會帶有血絲。
如果你每天腹瀉超過3次且持續6周以上,下腹部出現有不明原因的反復疼痛,那就要小心了。
此外,胃腸道腹瀉常與腸道菌群失調、致病菌大量繁殖有關,修復腸道正常菌群,才能增強腸道免疫力。
患有炎癥性腸病的人,會經常發低燒,尤其是在夜間。長時間低燒不退,易使人睡不好,影響睡眠質量。
炎癥性腸病會導致腸道無法正常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時間一長,人便會因營養丟失而出現消瘦、體重減輕、維生素或礦物質缺乏等癥狀。
此外,炎癥性腸病與人體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有關。而人體免疫功能的紊亂,影響的可能不僅僅只有腸道。
故得了炎癥性腸病的人,還可能會在皮膚、眼睛、關節、肝膽等多處出現疾病反應,如長結節性紅斑、關節痛、口腔潰瘍等。
春夏兩季是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愿大家都能多點“腸”識,好好呵護自己的腸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