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不僅能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排出代謝廢物,還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提供了約70%的免疫力,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但現如今,腸癌的發生率卻越來越高。2022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40.8萬,發病率僅次于肺癌,位居第2。
而腸癌的發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多數都與一個易被忽視的“小問題”——腸息肉有關。
腸息肉,被稱為“癌癥的種子”,約有70%的結腸癌都由它惡變而來。但它的發病率非常高——50歲以上人群中高達31.7%。
不同類型的腸息肉,危險性也有所不同。
①常見的結腸息肉表現為粘膜隆起,表面光滑,癌變率較低,且癌變時間較長,一般及時根除即可。
②如果息肉較大,有潰瘍糜爛(特別是大于2cm)、自發性出血的表現,往往提示息肉出現局部癌變了,要盡快根除,否則半年到一年以后就可能變成進展期腫瘤。
③如果息肉顏色與腸壁顏色接近,形狀扁平,臨床上稱為側向生長的腫瘤,很可能一個基因突變就直接變成腫瘤,危險性特別高。
在腸息肉中,有一類比較特殊,即家族性息肉。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主要特征是青少年時期結直腸內生長大量腺瘤性息肉,息肉的數目和體積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增大。
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干預,其10~20年的癌變幾率是100%!
息肉是人體黏膜表面長出的多余贅生物,多由局部黏膜組織增生而成,一般分為兩種:
非腫瘤性息肉,如炎癥性或增生性息肉;
腫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一種公認的癌前病變)。
腺瘤性息肉是否會癌變,與年齡、大小、形狀、數量、部位、遺傳等有關。
1厘米以下的腺瘤性腸息肉,癌變率為1%~3%;1~2厘米的為20%;2厘米以上的高達50%。
普通息肉像蘑菇一樣長在腸壁上,有一個蒂與腸壁相連,比較容易發現和切除。
而平坦型息肉基底部較寬,像地毯一樣“躺”在腸壁上,不容易檢查出來,也不好切除,相對來說癌變的發生率要高一些,最為兇險。
直徑超過1厘米的平坦型息肉,被稱為側向發育型腫瘤,其癌變速度跟一般息肉不同,即使是良性病變,隨訪資料顯示,最快3年左右也會發展成進展期大腸癌。
某些息肉的發生與遺傳有關,有腸癌或者腸息肉家族史的人要特別關注。
部分腸息肉患者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稀便、便血和黏液等,也可有便秘或大便次數增多的情況。
長蒂息肉或位置近肛門者可有腫物脫出肛門,少數患者甚至有腹部悶脹不適或隱痛癥狀。然而,多數大腸息肉起病隱匿,無明顯臨床癥狀。
腸息肉及大腸癌的高風險人群,建議及時進行腸鏡檢查,這些人包括:
●?45歲以上人群;
●?有多發性腸息肉家族史;
●?符合以下任意兩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酷愛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長期久坐或缺乏運動;
●?存在容易引發腸息肉的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血吸蟲病等;
●?腸息肉手術后或內鏡治療后的人。這是因為腸息肉復發率較高,即使切除也應定期復查。
對于腸道息肉,大部分人認識不足,很多人甚至一輩子也沒做過腸鏡,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有這方面問題。定期體檢,每年定期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是預防腸息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早發現早治療,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