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詞最早見于晉代周處《風(fēng)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仲夏端午,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 農(nóng)歷以地支紀月,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余下類推,所以稱五月為午月,古文“五”與“午”義通,端午又稱“端五”。又因兩五相重,故稱“重五”或“重午”。古人將午時當(dāng)作陽辰,因此時陽氣始盛,故又稱“端陽”。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7020038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