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化妝品制造企業都在醞釀轉型。一些從事OEM代工的企業開始向更高級的ODM貼牌生產轉型,一些具備研發生產能力的化妝品企業則開始打造“自我品牌”。這些舉動的背后都是因為提供OEM服務的利潤實在太低,企業想賺更多的錢不得不進行轉型,用他們的話來說,不轉型就只能等死。
OEM模式下,化妝品的配方、半成品是委托方自己提供的,而公司只提供簡單的組裝服務,里面的成份合不合格公司根本不知道,但為了生意,公司不得不給委托方提供化妝品三證,這樣一來,一旦產品出現了問題,公司就必須承擔責任,委托方自己反而能置身事外,風險非常大。說到利潤,她更是一臉無奈,好的時候,收支能持平,差的時候,做一筆單子虧一筆。
于是,這群企業家開始尋找突圍之路,希望借打造自主品牌獲得一線的生機。
然而,打造自主品牌是否能讓企業成功轉型,卻是個未知數。對這做慣生產的化妝品企業來說,一方面要繼續原來的OEM、ODM服務,一方面又要組建新的團隊來建立銷售渠道、推廣品牌,后者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只能摸索著前進。打造自主品牌意味著要組建一批全新的高效能團隊,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而培養一支優秀團隊要花費一年、兩年甚至三年的時間,一些品牌熬不過培育期便消失了。
有不少代加工企業開始打造自有品牌,希望通過“曲線救國”方式在化妝品市場分一杯羹,但培育一個新品牌,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工型化妝品企業的強項在于技術,缺乏的是渠道運營經驗,再加上打造自主品牌光一年的廣告費用就要幾百萬元甚至幾億元,負擔非常沉重。此外,打造新的自主品牌不僅要應對其他國產品牌的競爭,更要與“洋品牌”一爭高下。這也讓不少化妝品企業一直保持觀望態度,不敢輕易嘗試。
可以說,打造自主品牌是機遇和挑戰并存,路走好了,企業會有質的飛躍;路走岔了,企業也將陷入不前不后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