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是用熟了的詞,我換一種說話,叫“原動力”。
原動力其實應該是內心深處的一種認知和期望,它很強大,以至于可以堅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難去達到它。
那么微信的原動力,可以總結為兩點。
第一,堅持做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
由于我對工具產品熱愛,我甚至會親自動手寫代碼來打造出一個foxmail這樣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個優秀的工具,對我來說是值得癡迷的。微信的基礎點,就是成為一個優秀的工具。
雖然我很清楚在現在這樣一個商業環境下,廣大用戶其實對于糟糕的強迫式體驗容忍度是很高的。
人們會以為很多東西是正常的,比如開屏廣告是正常的、系統推送的營銷信息是正常的,誘導你去點擊一些鏈接是正常的,這樣壞的案例特別多。如果回到短信時代,每個人手機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還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會認為這是正常的。
當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產品,你就不能接受一個很爛的功能被加在用戶的身上。
所以微信一直堅持底線,我們要做一個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戶看來,這個工具就像他的一個老朋友。
什么是“與時俱進”的?
對用戶來說,我們不能說,微信就是一個工具,我們要獲得用戶的認可。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slogan: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為什么是一個而不是一種?當年,當同事問我的時候,我其實解釋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是“一種”的話,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話,起不到一個slogan的作用,也不能讓人記下來。它必須是一個生活方式,這只屬于微信的,它是一句獨特的話。當時其實微信并沒有覆蓋到那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連微信支付都還沒有。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它確實代表了一個生活方式。
這是一個生活方式,其實腦袋里面是有一個念頭的,微信會介入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它應該緊隨時代的潮流,甚至引導時代的潮流。當時是有這樣一種感覺,但其實并不知道它會怎么樣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為一個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為一個通訊工具,那就會過于片面,或者讓我們的未來沒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現在想起來,當時是很勇敢地提出了它是一個生活方式。
現在我們看到,微信從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紅包、公眾號、小程序等等。我覺得微信實現了生活方式這個夢想。
第二個原動力是,“讓創造者體現價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們就發布了公眾平臺。這也是微信的一個創新。當時的思考主要是,微信會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時代的市場需求是,眾多的服務都要通過短信來觸達用戶,我們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應的能力來覆蓋這個需求。
但我知道短信、郵件,因為是可以不受控地群發的,這帶來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于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種基于訂閱的模式,即避免用戶被騷擾和欺詐,也讓服務可以可控地給需要的人發信息,其實是做一個C端和B端的橋梁。我還記得當時構思得差不多的時候特別興奮,跟Pony發消息說這樣一個機制會多么多么厲害。Pony說垃圾信息怎么辦,我說天然沒有垃圾消息啊。
所以從公眾平臺開始,從連接人到連接服務去擴展以后,微信開始體現平臺化的優勢,包括后來的小程序。
做平臺,需要有原動力。否則,我們可能淪為當年運營商的SP平臺。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SP平臺了。
當一個平臺只是追求自身的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我認為它是短視的,不長久的。當一個平臺可以造福人的時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當時做公眾平臺的時候,我們就會想,我們要幫助到人們解決什么問題。當然是通過信息觸達來替換掉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弊端。這是互聯網的優勢。舉例來說,傳統的商業,依賴于你要在一個人流大的地方租一個商鋪,但利用互聯網,地理不再是優勢,你的服務質量才是優勢,那么,我們要幫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務的人和集體,去觸達潛在的用戶讓客戶更容易連接到他們。
當時舉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幫助一個盲人,沒有技能,也能夠找到顧客。他應該有公眾號,他的顧客會在關系鏈里傳播這個公眾號。所以,當時定下來公眾號的slogan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眾號,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關注和認可的。
這個時候我們的原動力是讓創造價值的人體現價值。因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對稱,人們可以獲得更優質的服務。那么,人們會更多地想辦法去提供服務的質量和價值,這就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原動力所在。
后來做小程序,也一樣。如果我們不能讓作出優秀小程序的人獲得回報,這個生態即便能起來一點點,又有什么意義呢?
今年,我真的看到了一個這樣的真實案例,是一個朋友在朋友圈里面發的,他發現有很多個盲人按摩師通過一個小程序找到顧客。看到這個案例我特別開心,因為這和最初我們反復地舉例說的場景是一模一樣的。
微信的很多創新其實都來自這兩個原動力。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大家可能會認為這是對未來的一種洞察。
但是所有專業洞察的背后,我覺得原動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說,一個好的產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很慶幸,這么些年過去了,微信的原動力從來沒有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