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么,不要反復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贏。
魯莽定律背后是一條高手思維: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會做什么。
1995年,馬云去美國。第一次看到互聯網,他摸到計算機時都不敢用力打鍵盤,生怕給人家搞壞了。
馬云感覺這個「網」太神奇了,輸入關鍵詞,就能連接一切。于是,他在美國的網上搜「中國啤酒」,結果一無所獲。
這樣的結果讓馬云很失望,他決定回國創辦一家公司,把互聯網帶到中國,把中國帶向世界,而那時中國還根本沒有在線業務。
1999年,阿里在馬云的家里成立,雖然只有18個人,但他們想做的事情很大:用互聯網技術改變落后的商業行為。
我每次看這些高手做事的方式,就很佩服,因為他們的思維總是跟常人不太一樣。
普通人在規劃自己要做什么時,之所以老是糾結、不去行動,是因為他們總是上下打量自己一番:我會這個,不會那個。所以對于一些雖然做了牛逼但很難的事,我們總是想想而已,并沒有準備去做,因為我們覺得「我不懂啊,我不會啊」。
牛人在規劃自己要做什么時,不太會局限在心里想「現在會什么懂什么」上,他們更多的是思考:我要不要做這個。
只要回答為“是”,他們便著手去做,不懂不會沒關系,我可以一步一步去解決。
如果把1995年摸到計算機的換成我們,我們多半會覺得:哇,這東西太神奇了,等咱們中國也這樣了就爽了。
我們不懂,于是90%的人不敢去想,10%敢想的人里估計大多也在一番糾結后不敢去做,敢想又敢做的人能有1%就不錯了。
馬云也不懂,他英語教師出身,更不懂技術,但他只要回答「我要不要做?」就是了。
這樣的場景,時刻發生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
就像我的知識星球社群里,好多人說看到別人寫文章很好,但不太懂怎么寫,不知道怎么邁出第一步,所以就一直糾結,糾結半年后,別說一篇好文章,連一篇爛文章都沒寫過。
高手的思維是,我就回答「我要不要開始寫作?」,只要回答是,那就不用管你現在會不會,你開始一步一步解決就好了。
任何一個難題出現時,總會伴隨著一個答案的誕生,你要做的就是去把那個答案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