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打轉」和「螺旋上升」只有那一點點細微卻重要的差別,而且常常是當局者迷,只有旁觀者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才比較容易看清。、
人也是一樣,總是拒絕學習,拒絕新事物的人,他的思維模式是「封閉思維」,總是本能地否定新事物,永遠都沒機會看到認知圈層以外的東西,永遠看不到別人正確的一面,只會盲目的認為自己天下無敵。
而「開放思維」的人,能不斷接受新事物、新觀點,對一切新事物都保持好奇心,能動地解決問題,看到自己眼界之外的東西,讓思維結構不斷更新,走出舒適區。
?雷軍的一段經歷,完美詮釋了開放思維。
2009年12月16日晚上,北京燕山酒店對面的酒廊咖啡館里,雷軍喊朋友來喝酒,畢勝、黎萬強、李學凌等金山舊部和朋友都在。
當晚,雷軍在傷感、挫敗和矛盾的情緒中度過,一邊唏噓不已,一邊一瓶接著一瓶地灌啤酒,越喝越多。
11點半,雷軍才開口說:今天是我40歲生日。
畢勝回憶,當時的談話基調是反思:「(雷軍)講他的勞模人生,是不是錯了?反思自己這么多年的職業生涯,從領導哲學,到做事哲學上是不是有錯。」
要知道在兩年前,雷軍就已經帶領金山上了市,38歲就退休,功成名就,財富自由。
這可以說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成績,但那時候的雷軍異常痛苦。
因為雷軍對自己的人生期待,不是小成,而是大成。
他認為金山的事業,顯然算不上驚天動地,更不能支撐他的夢想和野心。
大成不了,就很痛苦。
所以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反思自己的過去,尋找新機會,學習和研究新事物。
2009 年,雷軍敏銳地意識到了智能手機的機會,那時候蘋果剛崛起,諾基亞正在衰落,全世界即將迎來的換機風潮中,缺少有力對手。
雷軍做軟件出身,跟硬件隔行如隔山。但是雷軍以驚人的開放心態,放下過去所有成績和積累,開始研究手機。
黎萬強回憶說,雷軍從2009年開始,逢人就研究手機。
雷軍認識了后來的小米合伙人林斌——當時的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兩人一見如故,經常約出去,從晚上8點聊到凌晨兩三點,聊的都是對移動互聯網產業和手機產品的看法。
?
兩人見面坐下后,通常是各自從包里掏出好些手機,在桌子上排成一排,然后開始逐個拆機。
“還有服務員問我們,你們是賣手機的嗎?”
“我關心手機很自然。當時我們做的谷歌地圖支持諾基亞的所有機型,支持Android手機,支持Windows Mobile手機,也支持iPhone。谷歌辦公室有三個大柜子,里頭有500多款手機,我經常可以拿到還沒上市的新鮮樣機。
但我發現,雷軍比我還狂熱。我們一起出去,我包里拿出六七臺,他一般都是八九臺。”
雷軍對于手機的了解和熱忱,讓林斌暗暗感到吃驚。
你看,擁有這種心態的人,怎么可能賺不到大錢。
很多人每天都在勤奮工作,但實際上他們:
要么是一直在原地打轉,表面看來干勁沖天,實際內心早已麻木,沒有了奮進的熱血,滿足于自己當下的生活,接受了生活安排的一切。
這樣的人憑什么走上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