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害怕波動和不確定性,他們喜歡平靜穩定的環境,認為波動和不確定性會帶來傷害。
第二種人,既不害怕也不歡迎不確定性,他們覺得波動并不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任何影響。
第三種人,歡迎波動和不確定性,他們認為波動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在這三種人中,究竟哪一種人最脆弱?
顯然是第一種人,因為他們害怕的東西正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常態——經常出現的波動和不確定性;而他們喜歡的東西卻永遠都是水中月鏡中花 - 因為平靜穩定的外部環境不是由他們說了算的。
什么樣的人是“脆弱”的?
類型一:特別害怕犯錯的人
中國有句古話:“多說多錯”。
我遇到過不少害怕犯錯、害怕失敗的人。他們常常是這樣說的:
“我還是不說了吧,省得別人反對。”
“能不多做就不多做,省得出錯。”
這么一來,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看起來確都很平穩。
但與此同時,他的自我成長與發展也就到頭了,之后,他就會長久地停留在那個級別的心智水平上。
可外面的世界卻在變得越來越復雜,挑戰也與日俱增。
按照真實世界的發展,未來某一天,他肯定還會遇到不得不親自出面處理的事。這時,他那十分局限、一直沒有得到發展的能力和心智水平就會給他帶來比以前嚴重許多的錯誤、失敗、甚至災難。
因為逃避并不等于不存在;不犯錯也不等于你就完美;你不會的東西依然還是不會。
類型二:不愿接受變化的人
有那么一些人,不論公司世事如何變遷,老板如何更迭,他都依然不動,甚至升職加薪。
后來,我逐漸明白了此中道理:既然變化是必然會發生的,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思考“如何從變化中獲得持續的自我成長?”,而不是每一次都選擇回避。
假如,你是因為有了更好的成長機會而離職,或是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天賦愿景與當下工作不匹配而離職,那都算是明智的選擇。但是,假如你僅僅是因為忍受不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而離職,那你就缺少了“反脆弱”的能力。
如果你總是偏好“肯定正確”的事,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
但其實,就算是邁克爾喬丹,在他成為籃球之神前,也曾有過非常多的錯誤和失敗。但他接受自己的失敗。?
在他最喜歡的一則耐克廣告中,他說:“我有超過9000次投籃沒有命中。曾經輸掉約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相信我會投出決勝的一球,但是我沒有。”
錯誤代表的正是一種波動,而波動會給我們傳遞非常重要的信息。從這些信息中,我們可以學到與之前不一樣的東西,對自己產生與之前不一樣的認知,從而變得更加強大,這樣一來,“反脆弱性”就再一次被提高了。
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樣的。你需要在自己的企業中創建一個可以包容失敗并不以失敗為恥的組織架構。
比如:
在Facebook,他們鼓勵所有的員工都尊奉三個信條:
動作要快而且還要打破條條框框。
如果你沒什么可擔心的,那么你又會如何去做?
把人放在事情的核心位置。
前面兩條的設計目的是允許員工失敗,并給予員工承擔風險的自由。而第三條則是整個社交網絡的核心。
這三條合并在一起構成了Facebook的企業哲學,這一哲學也是Facebook從一個學生宿舍里的項目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具創造力的企業的背后推動力。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悖論:當你不斷去尋求秩序的時候,你得到的不過是表面的秩序。
而當你開始擁抱生命的波動與不確定性的時候,你反而能夠把握秩序、掌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