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眾所周知,人體的內臟、骨骼、肌肉、皮膚、毛發都是靠流動不息的血液來提供營養的。血液是生命的根本,血液的健康決定了自身的健康問題!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壓力的增大,生活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大部分環境毒素通過呼吸及飲食吸收進入血液,血管內壁就被各種“垃圾”占據,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久而久之血液流動受阻,最終就會因缺血引發多種疾病。不容輕視的“血液毒素”人的血液里含有大量自由基、化學殘留物、重金屬粒子、脂肪顆粒等廢物,這些雜質、內源性垃圾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統稱為“血液毒素”(簡稱血毒)。“血毒”是導致心腦疾病和人體衰老的根源,它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全身的細胞、組織器官內,會直接破壞心、腦、肝、腎、皮膚等正常功能。血毒也是所有慢性疾病產生的根源,當垃圾大量沉積于血液中,造成血管腔變窄,血液流量減少,血管彈性下降、硬化和老化,久而久之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腦梗塞等疾病。“血液毒素”過多的四大征兆1早上起來會頭暈,晚上會清醒血液黏度高的人,早上起來的時候會頭暈,到了中午的時候會有所緩解,逐漸的到了晚上開始慢慢恢復清醒,恢復正常的精神值。 2陣發性視力模糊平常眼睛看東西還行,但久了就會一陣陣模糊,出現看不清的癥狀。這是因為血液粘稠不能充分給視覺神經營養,使視覺神經和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所以會出現一陣看不清東西的癥狀。3午飯過后犯困中午吃完飯之后正...
發布時間:
2023
-
05
-
26
瀏覽次數:4
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作為人體免疫系統抵御外來病原體侵入的第一道防線,在抵抗病毒感染和腫瘤的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防御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日,發表在Nature子刊上的一篇論文中,對近年來針對腦瘤的NK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進行了總結。相比如傳統治療方式,NK細胞療法似乎被認為是一種有前途的、新穎的腦腫瘤治療方式。01腦瘤有五類,表現不一樣1腦膜瘤大約1/3的原發性腦腫瘤是腦膜瘤。它們通常是良性的,生長緩慢。腦膜瘤從覆蓋大腦和脊髓的組織中生長出來,并對這些區域造成壓力。腦膜瘤在兒童中很罕見,在 60 歲以上的婦女中最常見。腦膜瘤的癥狀包括:頭痛、手臂或腿力量虛弱、癲癇發作、人格改變和視力問題。2膠質母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是惡性腫瘤,它生長速度快,需要更密集的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是4級腫瘤。膠質母細胞瘤會對大腦造成壓力,它的癥狀包括:惡心嘔吐、頭痛(早上尤為強烈)、身體多個部位(如臂部、腿部或面部)虛弱、平衡困難、記憶力問題和癲癇發作。3星形細胞瘤星形膠質細胞是大腦的組成部分,其發生異常生長后會發展為星形細胞瘤,范圍從1級到4級不等。星形細胞瘤的一些早期癥狀包括:頭痛、記憶力喪失、癲癇發作和行為改變。4顱咽管瘤顱咽管瘤是靠近腦垂體的良性腫瘤,常見于兒童。這種腫瘤會對腦垂體和視神經束(視神經的延伸部分)施加壓力。顱咽管瘤的癥狀包括:發育遲緩、肥胖、因視神經腫脹引起的視力問題、激素分泌功能紊...
發布時間:
2023
-
05
-
26
瀏覽次數:20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但隨著居民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腸道問題突出,便秘、腹瀉、脹氣、消化不良等很常見。腸癌的發病率也不斷升高——據2022年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已經超過胃癌,成為中國第二大高發癌癥!《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42.9萬人新確診為結直腸癌,約28.1萬人死于結直腸癌,死亡人數在癌癥中排名第五。在我國40~74歲的居民中,腸癌高危人群的總人數高達1.2億。根據《全球疾病負擔報告》,我國人口大概占全球的17%,但結直腸癌患者的占比達到了31%,且有上升趨勢。為什么腸癌患者越來越多01老齡化加劇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腸癌的風險大幅提升:50歲時發病率約為50/10萬,60歲時發病率為95/10萬,70歲時發病率達到250/10萬,80歲時發病率高達375/10萬,是50歲的7.5倍。02生活方式不良哈佛大學對2.7萬中國人進行了一項長達20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約50.4%的常見消化道癌癥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包括飲食不健康、超重、吸煙、喝酒、缺乏運動等。03篩查不足研究表明,任何類型的息肉,都會增加腸癌風險。發現腸息肉主要靠腸鏡檢查,在我國,人們的腸鏡篩查意識不足,許多息肉不能及時被發現,容易一拖再拖,變成腸癌。早期腸癌的治愈率非常高,如果能及時手術,輔以...
發布時間:
2023
-
05
-
26
瀏覽次數:14
腎臟是我們身體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腎臟出了問題,身體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例如慢性腎衰竭。據統計,約5%的住院患者可能會發生急性腎損傷,在重癥監護室(ICU)發病率更是高達30%。如果腎性原因引起的急性腎損傷未得到及時的治療,就會發展為慢性腎衰竭。而且這種疾病不關乎年齡,不可逆,無法治愈。那么:慢性腎衰竭到底是什么?臨床癥狀是怎樣的?引發腎衰竭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又稱為慢性腎功能不全,是指慢性腎臟病引起的GFR(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及與此有關的代謝紊亂和臨床癥狀組成的綜合征。其病因主要包括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損害、各類原發與繼發腎小球腎炎(IgA腎病,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腎小管間質疾病(慢性間質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高尿酸腎損害、梗阻性腎病等)、腎血管疾病、遺傳性腎病(多囊腎、遺傳性腎炎)等。這些病因造成腎臟功能的減退,當腎臟不能代償時,很多代謝產物在體內蓄積,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給機體帶來一系列的不良癥狀,這時叫慢性腎衰竭。最嚴重的稱尿毒癥,需要血透、腹透或腎移植。慢性腎衰竭常見臨床癥狀慢性腎衰竭的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所以說腎病是隱蔽的殺手。部分患者只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不適的癥狀。進入慢性腎臟病3期4期之后,各種并發癥會相繼出現。很多慢性腎衰竭患者首診科室并非腎內科,由于腎臟具有排泄、重吸收、內分泌等多重功能,慢性腎衰竭的表現多樣化,各...
發布時間:
2023
-
05
-
26
瀏覽次數: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