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你是否有過以下困惑:明明工作忙得很,卻始終無法集中注意力,效率低下;年紀輕輕,記憶卻像“金魚”,上一秒想要做的事,轉頭就忘了;精神狀態差,幾乎每天都感到疲乏無力、頭昏腦脹,提不起精神。這很可能是大腦向你發出的“危險信號”,而大腦作為人體組織的“指揮官”,一旦出了健康問題,影響力可非同小可,小瞧不得。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項研究數據表明,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70%來源于腦,其它30%源于細菌和病毒。01人的腦子里究竟都“裝”了些什么?人體是一個很奇妙的組合,每個器官都有其獨特之處,但在眾器官中,要數最“聰明”的還得是這位——大腦。它是我們人體的“最高指揮官”,和脊髓一起構成了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掌控人體的思維、認知、運動、情緒、語言、嗅覺、聽力等等一切活動。大家之所以叫它“大腦”,多半是因為這三大特質:體積大、結構系統龐大、功能作用強大。1. 腦子的身材——大大腦體重約1400克 ,占比人體的2%。2. 大腦內部,各有乾坤掌控人體所有功能的腦,的確是個很復雜的器官。但簡單點來說,人腦可粗分7大部分:大腦、間腦、小腦、腦干、中腦、橋腦與延髓。首先,大腦分左、右兩個,稱為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最復雜部分,屬于腦界的高層。人的“五臟六腑”、吃喝拉撒睡、學習能力、記憶力、內分泌等,它都可以“插手”。而間腦位于中腦和大腦半球之間,恰好是整個腦的中點。該區域損傷可以導致睡眠覺醒、體溫調節、激...
發布時間:
2023
-
05
-
29
瀏覽次數:12
“我明明不抽煙不喝酒,為什么患癌的是我?”有些人在得知自己患癌后,可能腦海會冒出類似的想法,為什么患癌的偏偏是自己?4月15日~21日是第29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天就來聊一聊為什么有些人會容易被癌癥盯上,有些人卻是癌癥魔爪下的幸運兒。01為什么有些人不會患癌?研究發現真相我們之所以談癌色變,主要還是對死亡的恐懼,據統計,我國每年的癌癥發病人數為400多萬,癌癥死亡人數為200多萬。有人說癌癥與人口老齡化有關,但實際上,無論男女老少,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癌細胞是由健康的細胞不受控制發展而來的。不過,癌細胞不等于癌癥,因為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可以清除99%以上突變的癌細胞,只有少數癌細胞會發展成癌癥,并且需要大約20到30年的時間。那為什么有些人不會患癌呢?這其實與腫瘤的免疫逃逸新機制有關。在人體內,免疫系統在不斷識別和清除腫瘤細胞的同時,腫瘤細胞也會通過干預識別進行免疫逃逸。逃逸成功的腫瘤細胞也被稱為腫瘤干細胞,是腫瘤發生的根源。而這些細胞的不同逃逸腫瘤免疫監視的能力,是由CSDE1基因的差異表觀遺傳修飾和隨后的差異表達所決定的。該項研究也就從源頭上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不抽煙、不喝酒且生活作息均衡,但最終還是患上癌癥,而有的人抽煙、喝酒、熬夜卻沒有患上癌癥。不過一些不良習慣還是容易催生癌癥的發生,如高脂飲食、高鹽飲食、情緒壓抑、吸煙、喝酒、偏愛甜食、不喜歡運動等。02癌細胞是如何...
發布時間:
2023
-
05
-
29
瀏覽次數:6
癌癥,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大“殺手”。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癌癥報告——中國每年新發癌癥就約有406.4萬例,癌癥死亡約為241.35萬例。相當于每小時有464人新患癌癥、276人因癌癥而死亡!癌癥雖然可怕,但它絕不等于“絕癥”,也不等于死亡,大部分早期癌癥通過醫學治療能實現長期存活。關于癌癥的療法,“餓死”癌細胞是許多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的對抗癌癥的一種方式。最近發表在《Nature》雜志上一篇堪稱顛覆性的研究讓“餓死癌細胞”成了一個可行的現實。但怎么餓,卻并非如人們所想的那樣。誰才是癌細胞的能量來源?人體的能量主要來源來自于碳水化合物(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一般來說,糖類是首選的能量來源,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證實似乎癌細胞更愛糖,并且會消耗更多的糖類。在1922年由Otto Warburg發表的文章中就顯示癌癥組織會以一個非常高的速度消耗葡萄糖,基于此,就有人提出了“餓死癌細胞”的治療方式——減少能量攝入比如降低糖類攝入從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但最新研究結果卻顛覆性的發現:在腫瘤微環境中,消耗葡萄糖最多的竟然不是癌細胞,而是營養性谷氨酰胺!在以往的多項研究中其實已經證實,由于癌細胞侵略很快,很多癌細胞并不是依賴葡萄糖來供給能量,他們最喜歡的“口糧”之一就是谷氨酰胺(Glutamine)——這種喜愛程度甚至會超過葡萄糖,也就是說要“餓死癌細胞”,從截斷谷氨酰胺的結合反而更實際一些。研究...
發布時間:
2023
-
05
-
29
瀏覽次數:2
不少人常會覺得慢性疲勞、昏昏沉沉,雖然不疼不癢,卻極大降低了生活質量。很多人會覺得這只是沒休息導致的,但其實可能是“微血栓”在作怪!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內的“幽靈”,一旦堵塞血管,會使血液的運輸系統癱瘓,甚至可能致命。血栓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任何時間,嚴重威脅著生命健康。01慢性疲勞可能是微血栓微血栓,指的是直徑小于200微米的血小板團塊,一般的X光、B超、心電圖很難發現。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生理學家特里西亞·比勒陀利烏斯提出,微血栓可能與長新冠虛弱癥狀有關。研究發現,微血栓大量長期積聚在體內,會阻塞毛細血管,影響血液流動和氧氣交換,從而讓人出現慢性疲勞、肌肉疼痛等癥狀。如果常出現心悸、頭暈、呼吸困難、活動后氣促等表現,要警惕可能是微血栓。02不同血栓各有“堵點”血栓通俗地說就是“血塊”,它像塞子一樣堵塞了血管通道,導致相關臟器沒有血液供應。按照形成過程和存在部位,血栓大致可分為透明血栓(微血栓)、白色血栓、紅色血栓;臨床中更常分為動脈血栓、靜脈血栓、心臟血栓。1. 靜脈血栓愛堵肺靜脈血栓的形成,很多沒有任何癥狀和感覺,一旦發生可能致命。靜脈血栓主要堵在肺部,常見疾病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導致的肺栓塞。2. 動脈血栓愛堵心動脈血栓十分兇險,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心臟血管,可導致冠心病。動脈血栓堵到人體主要的大血管——冠狀動脈,導致組織器官沒有血液供應,引發心梗或腦梗。3. 心臟血栓愛堵腦...
發布時間:
2023
-
05
-
29
瀏覽次數:2